本网讯(记者 伍颖怡)5月20日晚上,建筑学院在行政楼703举行人居环境系列讲座之“保护中国传统聚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报告。讲座邀请了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大禹教授以及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姚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建筑学院院长陆琦、书记陈磊,学院团委负责人、辅导员、专任教师以及全校师生代表近两百人参加。
讲座现场(伍颖怡 提供)
讲座伊始,姚赯教授以《江西传统聚落营建智慧 山水篇》为主题,通过介绍江西省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引出现存至今的传统聚落,体现了江西传统聚落营建高度重视与周边山水形成契合。姚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从“靠山不依山”“临水不枕水”“重形式不重方位”“环境重构”四方面对江西传统聚落的营建特征进行了概括,讲解了江西古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列举了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聚落作为案例分析,对传统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组成聚落的社群及其领袖、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解读,以揭示江西传统聚落“百川并流”的多样性。他强调,传统营建智慧来自于劳动人民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只有深刻理解传统营建智慧,才能深刻理解传统聚落,并助力于当代城乡建设。
会议现场(伍颖怡 提供)
随后,由杨大禹教授以《云南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主题继续开讲。杨大禹提出,聚落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空间形式,根据传统聚落的研究对象划分,将其视为“建筑—乡村—城镇”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不同层面,提出对于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要以“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来进行系统研究。杨教授还从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地形环境、空间构成等角度,对云南传统聚落的分布与构成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并结合澜沧拉祜族南段村、泸西彝族城子古村、芒市风平傣族村等多个典型聚落,对每种类型的传统聚落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深入解析。对于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方面,杨教授围绕空间形态协调性、环境生态的适应性、营建实态的科学性人文情态的和谐性、演变动态的规律性进行了讲解。他认为在传统聚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中,要做到宏观层面的“层级嵌套”,中观层面的“协同并置”和微观层面的“动态适应”。杨教授表示,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文化延续,形成有效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真正“解释”好传统乡村统聚落如何面向未来与持续发展,最终让聚落留下历史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情怀,使乡村得到全面振兴。
在问答互动环节上,师生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现场气氛活跃,反应热烈。师生分别向姚赯教授和杨大禹教授就人工智能对传统聚落营建保护的影响、社区营造的方式及方法、跨学科如何进行空间设计研究等方面提出了问题,两位专家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均作了细致的解答。
最后,陆琦向姚赯教授和杨大禹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传统聚落生存智慧拥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体现传统建筑智慧的最具特色的代表,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更是当代建筑文化特色形成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值得今天进行总结、研究、学习和借鉴。同时陆院长鼓励同学们要多到不同的场所和场地体验,感悟当地的人文风俗,领略祖国各民族的风采特色,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此次专题讲座学习,让师生们对中国传统聚落的发展历程以及保护措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更坚定地投入到祖国的乡村振兴发展的事业。土木工程学院周星辰同学表示,“这次讲座帮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聚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采和乡村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尊重当地习俗,根据当地的发展特点及需求并尽自己的努力支持乡村振兴。”建筑学院李毓富同学表示,“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聚落逐渐被淡忘。两位教授的报告唤起了我强烈的感受,在传统聚落中,每栋房屋、每个场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与乡土气息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录入:伍颖怡 建筑学院;编辑:陈靖岚